最有表情的建築
文、攝影\李清志
從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理論來看,建築的表情是很重要的,後現代建築理論學者就批判現代建築是「啞巴的方盒子」,因為它們經常都是玻璃帷幕或混凝土的方盒子,立面缺乏表情,無法表達其建築屬性,就像啞巴說不出話一般。
因此後現代主義認為,立面是「承載意義的皮層」,因此建築立面必須要會說話,要會傳達符號意義。其實後現代主義建築理論家這種想法源自於符號學,而表情符號最終還是源自於人類自身對溝通方式的習慣。
所謂的立面基本上就是人體的臉部(face),用以傳達喜、怒、哀、樂等等的表情,一般建築會在立面上告訴你,這棟建築是廟宇、教堂或銀行、市政廳等等,不過一些走火入魔的建築師直接就在建築立面上,設計出人的臉部表情,最有名的例子是位於日本京都的「顏之屋」,整棟建築立面根本就是一張機械人般的面孔,出現在京都街巷中,真的會嚇壞人!
台灣地區也有像人臉一般的建築,台北城北門就是一例,台北城原來有五座城門,其中西門被日本人建造鐵道時拆除,東門、南門,以及小南門都在蔣介石時代,以美化景觀的理由,改建成目前宮殿式的華麗造型,破壞了台北城珍貴的建築遺跡,唯有北門城門在當時的建築師請求下,被保留下來,因此成為今天台北城唯一的殘存古蹟。
台北城門似乎是很孤寂的,其立面有兩隻眼睛、一個圓鼻子、以及一張嘴巴,並且多少年來被高架橋夾在中間,一點都不受人注意,委屈受氣了許多年,怪不得表情哀淒,嘴巴張開好像要哭訴冤情似的;整修期間,一塊建材剛好掛在左窗口,
好像是淚珠一般,更顯得北門的苦楚哀愁。大稻埕李春生紀念教堂建築表情也十分生動,兩個眼睛般的窗口,加上古典建築的裝飾,就好像女子裝上假睫毛、畫上眼線一般,兩隻眼睛活靈活現地,十分有趣!
建築設計經常會反映人體自身的美學,芝加哥學派的建築就有頭、身體、腳的區別,許多都市計畫也反映出人體的比例與隱喻;建築物立面會反映出人們臉部的表情並不奇怪,仔細觀察,你也可能在街頭上,發現向你擠眉弄眼的建築物。